物流业联结生产、流通和消费,高度集成和深度融合运输、仓储、配送、信息、金融等服务功能,是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在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循环效能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十四五”是江苏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的关键阶段,也是江苏物流强省建设的重要机遇期。面对新发展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率先探索积极融入和主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江苏路径,应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实现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物流规模效率全国领先。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32.8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1%左右,“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7.4%;实现物流业增加值6145.12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6%。2020年全省公铁水空完成货运量27.5亿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6.7%;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9.7亿吨,居全国第一位。物流效率持续提升,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3.8%,较“十二五”末下降了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
物流供需结构加快调整。内需驱动的民生物流提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年均增速51.7%,比社会物流总额增速高44.3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快递业务量达69.8亿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25%。运输结构调整成效显现。2020年,全省水路货运周转量占比达到62%,居全国前列。江苏新亚欧大陆桥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等4个项目成功创建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南京、苏州、常州、无锡、海安等相继开通海铁联运班列,无接触配送、统仓共配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崛起,仓储结构持续加快优化,高标准仓储设施比例明显上升。
平台主体建设成效显著。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苏州(太仓)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苏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6个城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连云港海港、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淮安空港互为支撑的现代物流“金三角”建设加快。持续推进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作,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达60家,其中,6家入选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大型骨干物流企业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全省4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达274家,居全国第一位。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物流主体在保障全国防控救援物资运输、生产生活物资流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智慧绿色态势加速形成。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加快应用。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数字仓库、大数据中心等一批物流新基建投入使用。传统物流业务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物流全程数字化、在线化和可视化渐成趋势。平台经济创新发展,2020年全省网络货运平台达83家,整合车辆59.8万辆,运输货物达1.7亿吨,交易额达202亿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绿色物流取得新进展,全省5个城市入选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居全国第一位;托盘循环共用、挂车交换共享、仓库太阳能屋顶日益普及,快递企业探索使用可回收包装和可循环材料,电子面单普及率达99%以上。
国际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国际航运、航空能力逐步提升,全省开辟集装箱近远洋航线72条,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达52个。“十三五”以来,“江苏号”中欧班列开通25条线路,累计开行5254列。“连新亚”“苏满欧”“宁新亚”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班列品牌线路。国际物流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拥有10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个综合保税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南京中国邮政国际货邮综合核心口岸、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标志性工程取得积极进展,东西双向开放大通道正递进形成。
行业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物流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全面推进国家赋予的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推动以智慧物流发展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围绕物流高质量发展、降本增效、冷链物流、物流园区创新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国家和省各项降本增效改革措施加速落地,物流企业获得感显著提升,减税降费取得实效,“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优惠公路水路通行费达147亿元,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和“江苏模式”。
“十三五”期间,全省统筹推进物流业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降本增效,物流业发展基础日益巩固。但同时,我省物流业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降本增效仍需继续深化。物流全链条效率低、成本高、综合效益不显著问题突出,设施联通不畅、多式联运占比偏低、标准化水平不高亟待解决;物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力度还需增强,公共信息资源共享还需推进;以智慧物流为主抓手的降本增效综合改革仍需加大力度。二是服务能级提升还有很大空间。物流枢纽多而不强,集聚辐射效应发挥不充分;高端供给存在结构性短板,现代供应链服务能力和嵌入产业链深度广度不足,本土“链主型”企业较为缺乏;应急物流保障、民生物流品质和绿色物流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创新生态机制亟待充分激活。物流主体创新动力不够强,资金、技术、人才瓶颈依然存在,对新技术新业态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度不够;在技术应用、产学研协同、智慧化改造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高技能、高层次物流人才仍有较大缺口。四是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待全面增强。物流行业治理方式仍较为传统,与物流新业态发展相适应的规则标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相对滞后;治理合力不足,行业信用体系、统计评价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行业组织深度参与行业治理的力度不够,完善政府决策、引导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的作用发挥不显著。
(二)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进一步增多,统筹稳与进、质与量、内与外的各项任务依然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江苏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
1.“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江苏物流高质量发展赋予新使命。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为我省物流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江苏作为物流大省,基础设施完备、平台经济发达、智慧物流水平高、人才资源富集,逐步形成了以枢纽经济为牵引、多业融合发展的物流产业集群,具有开放和创新先发先行优势。“十四五”时期,江苏物流业发展迈入枢纽能级加速提升期、物流体系关键成形期、物流主体国际竞争力培育期,要紧扣“强富美高”的总目标总定位,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中发挥现代物流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服务、高效能治理,着力激发新动能、开辟新空间、塑造新优势,在降本增效、改革创新、产业融合、区域协同等方面形成引领示范,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贡献物流力量和物流智慧。
2.新发展格局为江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明确新方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基本立足点,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供需高效对接,产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进行辐射,均需要物流进行有机串接和高效协同,将推动物流辐射范围、流量流向、网络布局、服务组织的变革重构。物流流向由外循环单环流动为主转向内循环—外循环双向流动,物流服务网络更多面向服务强大国内市场进行布局,对物流通道和枢纽布局提出新的要求。货物规模扩张增速放缓,物流需求结构向个性化、品质化、精益化转变,对物流服务供给结构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江苏作为国内众多产业循环发起点联结点和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有力支点,要顺应国家产业布局、内需消费和物流空间融合重构发展态势,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和服务组织方式,加快构建内外联通、高效运作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扩大高质量物流服务供给,增强需求适配性,推动物流体系向以服务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海陆统筹方向转变。
3.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实施为江苏物流业开放协同发展创造新机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多重战略叠加交汇,为江苏参与全球合作竞争、加强区域协作和创新协同发展拓展了新空间,经济集聚度、区域联通性、政策协同效率进一步提升,将推动物流形成跨区域联通、一体化协作的发展格局。内陆枢纽规模化布局、沿海沿江港口竞争,对江苏物流枢纽地位、跨区域物流服务能力等带来挑战。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重要枢纽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核心区域,要充分发挥物流比较优势,消除跨区域物流堵点和断点,打破区域内部和跨区域物流服务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物流跨区域设施联通、资源共享、协同运作、区域共治。推进高能级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加快物流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和规模集聚,提升跨区域物流服务能力。拓展国际物流通道服务网络,提升现代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物流企业、标准、技术、品牌走出去,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提供支撑。
4.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为江苏物流业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业广泛应用,智能物流装备和技术加速迭代,推动物流资源要素的数字化改造、在线化汇聚和平台化共享,物流人员、装备设施以及货物将全面接入互联网,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形成全覆盖、广连接的物流互联网,将实现物流作业流程、技术应用、组织运作、经营管理、业态模式的全面创新。江苏作为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高地,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物流业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全面推进物流技术、业态、模式和管理创新。加快物流创新主体培育,推进物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强化智慧物流平台建设,全方位提升管理效能和现代化治理水平,打造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智慧物流产业体系,形成万物互联的数字物流新生态。
5.现代产业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对江苏物流供应链优势重塑提出新要求。江苏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不断提升。物流是提升产业运行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的保障环节。现代产业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将推动生产物流和城乡消费物流服务体系重构,推动供应链管理、精益物流以及快递快运、即时物流、冷链物流等细分领域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物流在塑造供应链竞争优势上的关键作用,深化与实体经济链条的高效协同,按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安全高效、竞争力强的现代供应链,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妥善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加强供应链安全国际合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进一步增强物流业在制造、商贸、农业等产业体系重构中的战略引领能力,实现江苏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价值链高端化。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着力提升枢纽网络服务能级,着力提升物流主体国际竞争力,着力提升物流数智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着力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更好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全面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
统筹兼顾,区域协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建立跨区域物流协同机制,提升跨区域物流合作层次和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城乡物流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稳步提升物流均等化水平,强化社会民生物流保障。
重点突破,系统推进。坚持补短板与锻长板相结合,推进物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航空物流、高铁物流、冷链物流、农村物流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坚持系统性思维,全局性谋划降本增效综合改革、物流设施建设、服务体系构建、业态模式创新等,全面推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开放共享,融合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筑互利共赢的物流与供应链合作体系。推进物流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深化物流与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加强供应链创新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智慧绿色,安全可控。以科技赋能促进物流业创新发展,加快物流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改造。坚持绿色低碳,深入推进现代物流节能减排,完善逆向物流体系,实现物流全链条绿色化发展。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完善应急物流体系,强化粮食、能源等战略物资保障能力,增强供应链安全韧性。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枢纽引领、内联外通、集约高效、智慧共享、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努力把江苏打造成为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物流数字化建设先行区、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验区。
现代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骨干、以省级物流枢纽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为支撑的物流枢纽体系,新增5家国家物流枢纽、5家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40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28家省级物流枢纽。物流网络通达能力显著增强,便捷化程度居全国前列,货物经由江苏口岸到达主要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国际物流通达性进一步增强。城市、农村配送网络不断完善,建成城市快递服务中心(公共服务站)15000个,建制村主要品牌快递通达率100%。
物流服务质量效率实现新跃升。系统性物流降本增效取得新突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1.8%左右。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大宗货物实施“公转铁”“公转水”成效明显,铁路货运量占比较2020年末提升3个百分点,集装箱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10%。多式联运、高铁物流、航空物流、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品质明显提升。物流主体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领军企业。
智慧绿色发展增添新动力。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在物流领域的覆盖率大幅提升,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和智能装备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比例达到80%以上、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智慧化率达到80%以上。物流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逆向物流体系基本建成,邮政快递全面使用循环中转袋(箱),电商快件基本不再使用二次包装,邮政快递网点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市新增和更新的邮政快递新能源车比例达到80%。
现代化管理体制释放新效能。物流行业“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建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全面应用。政府创新监管取得突破,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政务信息开放共享机制基本建成,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公共物流信息发布、统计直报、信用体系、行业监测等方面发挥新成效。
来源:招商网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