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招商网络> 正文

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2023-08-11 00:00

为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支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升城市功能加快通城活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意见》(通政办发〔2022〕100号)的决策部署,围绕《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具体实施,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营造最优创新生态,增强创新体系效能,推动科创水平实现大提升,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建设贡献更大、活力更强、能级更高的长三角一流开发区提供创新支撑。通过编制实施《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明确未来三年区域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具体举措,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级。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2023年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锚定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总体目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牢牢锁定“四主一最一中心”的主攻方向,聚焦打造南通市经济主阵地、主战场的角色定位,统筹配置创新平台、科技人才、产业项目等创新要素,系统实施科技招商、资源集成、产业提质、开放创新、生态提升、产创融合六大行动,为南通市加快建设“一枢纽五城市”贡献开发区力量。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产创融合发展

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为导向,积极探索“协同化、一体化、实体化”的产创融合发展新路,加快成果同产业对接,人才同科创对接,资金同需求对接,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形成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坚持量质统筹发展

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集聚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补短板、锻长板,增优势、固根本上下功夫,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开辟新领域、催生新动能、迈上新台阶。

(三)坚持开放协同发展

完善对内对外合作平台功能,聚焦长三角一体化、跨江融合和江海联动,宽领域融入苏南、深层次接轨上海,持续优化投资环境,激发对外经济活力,以开放创新支撑打造“通城活力新中心”“营商环境最高地”,加快推进区域高水平开放。

(四)坚持改革引领发展

强化改革创新思维,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各类科技政策先行先试、落实到位,积极建设科技创新集聚区,在服务业开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发展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三、发展目标

至2025年,科创水平实现大提升,综合发展评价位次稳步提高,国家经开区综合排名稳步提升,产业优势和制度优势更充分发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创项目、科创成果、科创产业在开发区加速转移转化,创新驱动发展的质态更加优良,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5%,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4%。

产业创新持续攀高。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药健康、新能源“3+1”重点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8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形成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25年,科技服务机构不少于20家。

南通开发区科技创新指标年度分解(预期值)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20

   

3.22

   

3.24

   

2

   

省级以上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

   

   

8

   

10

   

12

   

3

   

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

   

   

98

   

106

   

114

   

4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290

   

335

   

380

   

5

   

财政科技支出

   

万元

   

61000

   

62000

   

65000

   

6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

   

%

   

53%

   

54%

   

55%

   

7

   

人才科创项目当年招引数

   

   

150

   

200

   

300

   

四、重点任务

(一)科技招商攻坚行动

1、组建科技招商“集团军”

构建开发区科技招商“一盘棋”工作格局,成立人才科创招商中心,组建一支“熟知科技前沿、掌握产业趋势、精通项目流程、具备谈判技巧”的专业化科技招商队伍,定期组织科技招商训练营等活动,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判断力、产业敏锐度的科技招商“技术官”。建立“月度跟踪、双月点评、季度考核”的闭环科技招商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成立北京、上海、深圳等重点地区驻点招商小分队,形成上下协同推进科技招商工作的新格局。(人才科技局、各招商单元)

2、打好科技招商“组合拳”

聚焦重大、优质、前瞻科创项目,绘制南通开发区科技招商图谱,探索“产业+资本+科技”联合科技招商模式,筹划招引优质产业基金,引进一批旗舰型、标志性重大科创项目和总部经济、国家科研机构和高端创新中心落户。通过开展活动招商、引导基金招商、鼓励平台招商、支持机构招商等方式,积极链接大院大所、基金公司、科技企业、中介机构等优质资源要素,探索中介招商、委托招商、购买服务招商等工作机制,掌握重大项目投资意向,加强项目分析研判,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和项目。(人才科技局、各招商单元)

3、提高科创项目“转化率”

建立科创项目推进管理责任体系,探索实施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突出抓好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协调推进,支撑企业完善各项手续,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堵点与难点。建立在谈、新开工、续建、转化达产项目库,完善周例会、月度分析会等工作机制,实行“挂图督战”模式,将项目进展情况以图表形式上墙公布,定期接受督促检查,动态掌握项目推进情况。紧盯项目建设关键环节,优化工作流程,加强横向联动,推动项目应开尽开,并督促项目单位严格按照建设计划,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全力以赴提高项目转化率和竣工率。力争全年新开工超亿元科创项目15个以上,其中超10亿元重大项目5个以上,确保科创项目数占产业项目数的比重在1/3以上。(行政审批局、人才科技局、各招商单元)

(二)创新资源集聚行动

1、提升科创载体能级

围绕能达科技创新中心、智慧之眼·数据大厦和星湖设计创意中心“一主两副”空间格局的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加快建设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特色战略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南通开发区能达创新街区,形成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高度集聚的标志性区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总部等各类创新资源优先在创新核心区布局,打造一批原始创新高地。加快完善能达科技创新中心(一期、二期)、炜赋大厦和东方大厦、产研院等科创载体,整合区内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区,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业孵化链条,建立企业孵化培育规范,提升内外双循环的孵化加速成效。积极吸引上海、苏南的优质科技园区等专业化载体管理机构共同参与,鼓励多元投资,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运作,不断助力创新载体运行质效提升,到2025年,力争培育创建5家省级以上科创载体,夯实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人才科技局、经发局、各街道、开控集团、炜赋集团、产研院)

2、搭建科创人才梯队

坚持科技将帅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调整并举,全方位培养、引进、留住和用好人才,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25年,力争各类科技人才总数超1万人。加快壮大人才总量,通过双招双引、以才引才和活动选才等举措,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等人才类别。盘活人才存量,聚焦区“3+1”主导产业,优化配置区域人才资源,加快挖掘和培育一批有高科技含量、高层次团队、高成长潜力、高竞争实力的“四高”型人才项目并引导进行各级人才项目申报和落地创业。提升人才质量,推行科教、产业部门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深入推进“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计划,优化“产业教授”选拔方式,鼓励应用型研究生、本科生订单化培养,鼓励企业拓展本、专科生实践教学场所。激发人才能量,深化产才融合,持续举办人才沙龙活动,搭建新办人才企业与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的交流平台,推动产业与人才协同共进;探索实施优秀人才贡献奖励政策,对特定创新区域、特定产业领域、特殊高端人才,按照人才的实际贡献给予奖励。(人才科技局、人社局、经发局、各有关单位)

3、加速科创成果转化

引导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技术成果交易平台、科技成果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等,培育技术经纪人(经理人)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引导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各类科技计划实施,加速重大成果落地转化,加快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强化对科技创新平台的硬件支持和配套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落地承接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常态化路演机制,主动承办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直通车、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人才科技局、产研院)

(三)产业赛道提质行动

1、提升规上企业创新“浓度”

研究绘制南通开发区产业创新图谱,建立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支持部分规上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成为“3+1”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的“链主”和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引导区内规上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开展数字化转型,鼓励有基础的规上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一批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保障的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打造集产业技术攻关、主导产品研发、新兴产业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高地,以创新联合体的资源统筹共享支撑规上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进产品质量和拓展市场资源。(经发局、人才科技局)

2、增进创新企业集聚“密度”

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创新型领军”的科创项目和企业森林成长周期,探索建立区内科技企业的梯度差异培育机制,集聚壮大科技企业森林。精准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向“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鼓励各类创新平台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支持,推动更多资源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中试熟化基地、平台建设、场地租赁等支持力度。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规范发展,建立健全政策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支持加大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培育力度,引入市场化、专业化的高成长企业服务机构,针对不同阶段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商业模式优化、项目路演、资本对接、场景拓展等精准服务。支持瞄准产业链重点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和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经发局、人才科技局、财政局、税务局)

3、强化产业平台服务“效度”

围绕“3+1”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以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共性需求为导向,为南通集成电路测试产业园、能达生物医药科创园等建设若干专业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提升研究开发能级,形成“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服务平台”的产业配套服务格局。鼓励引进专业化机构采用市场化机制运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聚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以共性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生产代加工为重点,集聚产业与服务优势资源,持续提升产业服务能力。(经发局、人才科技局、开控集团)

(四)开放创新示范行动

1、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园区

全面启动新时代未来产业园开发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中日(南通)发展合作示范园。聘请国际合作领域专家作为园区建设顾问,为园区开发建设、合作招商建言献策,拓宽对外招商引资渠道。常态化开展外资企业面对面活动,组织税务、海关、金融等部门就外税、外汇管理、APEC卡和领事认证、外资外贸政策等进行政策宣讲与交流。积极组织开展国际产学研活动,巩固提升与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合作基础,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构建海外技术转移平台和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吸引国际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到2025年,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人数超480人。(人才科技局、经发局、税务局、住建局、海关、开控集团)

2、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方位对接苏南、全方位融入上海的工作要求,强化与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的科技交流合作。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创新载体建设、创新资源集聚等主题,主动承接苏南地区产业转移、成果转化。积极推进沪通创新合作,服务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沪通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大与上海高校、科技载体等对接联系,积极联办产学研项目对接会、科技论坛、项目路演等,促进沪通资源双向流动,全方位融入上海创新生态圈。围绕“3+1”主导产业领域,加强与长三角区域高校研院所和企业团队合作,支持科研项目和创业项目在园区拓展研发和生产基地。(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人才科技局、经发局、各有关单位)

3、深化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深入融入长三角技术市场协同平台,推动成果信息、技术需求、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加速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进程。主动落实科技部、三省一市协同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机制,引导创新型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跨区域联合高校院所发起和联合承担若干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促进项目、人才、基地、资金在区内的一体化配置。(经发局、人才科技局、市场监管局、企业发展服务中心)

(五)创新生态赋能行动

1、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聚焦“3+1”产业体系,按照企业培育、研发平台、科技计划项目、产业发展扶持等领域,系统梳理政策内容,绘制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政策图谱,结合政策出台情况实时更新。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互联和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将各项支持政策落细落实,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人才科技局、经发局、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税务局、各有关单位)

2、建强南通科技大市场

联合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依托南通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集技术交易、技术转移、政策咨询、培训交流、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八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南通科技大市场。整合相关科技服务资源,搭建线上平台,分类挖掘、筛选、推介先进技术与科技项目,动态发布技术合作供求信息;定期组织项目路演、项目推介等活动,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及人才落地。引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技术转移相关服务机构,培养专业技术经理人、经纪人;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配套服务体系,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政策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易、科技金融等配套服务。出台专项支持政策,鼓励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交易,对输出方、吸纳方、中介方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服务机构不少于20家。年度技术合同成交超过31亿元。(产研院、人才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3、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等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园区深度合作,学习借鉴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经验。引导主导产业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布局、分析预警、导航工作,根据企业需求,围绕重点产业定期开展维权保护、挖掘布局、贯标等专题培训,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贯标提质增效,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及司法保护力度,提高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步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司法保障、舆论监督、社会参与的知识产权多重保护机制。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机构高端化、规模化、多元化、集聚化发展。结合南通科技大市场建设工作,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搭建知识产权融资平台和交易平台。到2025年,全区发明专利拥有量3200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0件,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企业150家以上。(市场监管局、产研院)

4、强化金融支持创新

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探索运用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专项投资、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并购投资等多种方式,引育支持“3+1”产业链条上创新型企业发展。探索以“首贷”为重点的科技信贷,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支持银行完善科技信贷管理机制,推出多种专属科技信贷产品,支持开展投贷联动创新。健全区域资本流通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扩大直接融资。围绕优质科创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化融资需求,制定“客制化”的融资方案,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整园授信”模式。到2025年,每年为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不低于15亿元。(财政局、开控集团、人才科技局、经发局)

5、打造最佳营商环境

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定期向企业开展问计咨询,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彰显和突出企业家作用,增进和强化“企业敢干”的获得感,营造活力高效的企业创新创业氛围。支持和鼓励中小科技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升科技研发能力,通过给予科技金融、创业孵化、技术转移、项目资助等科技服务和政策扶持,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创新政企沟通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决策主动向企业家问计求策的规范性程序,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协商、听证机制,畅通政商信息交流快捷渠道。(经发局、人才科技局、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企业发展服务中心)

(六)产创融合发展行动

1、引领数字园区建设

完善园区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与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深入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关键信息和数据进行整合、汇总、分析,实现园区政策、人才培养、金融资本、管理创新等要素资源可视化展示。引育数字经济平台企业,研究探索数字平台联合运营模式,提升园区运行管理、产业服务、运营决策能力以及政务服务水平。结合南通科技大市场建设,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水平,引导各类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到2025年,实现技术、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服务线上开展。(经发局、市场监管局、产研院)

2、擘画产业创新热力图

聚焦南通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药健康、新能源产业领域关键环节和“卡脖子”技术,通过“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建立南通开发区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大战略产品,着力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深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经发局、人才科技局、产研院)

3、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

面向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深海装备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部署未来产业并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强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场景构建,探索“学科+产业”创新模式和“孵化+投资”服务体系,鼓励产业跨界融合,开展前沿科技、硬科技创业,促进未来产业孵化和产业化,创新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孵化高地。(经发局、人才科技局)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科技部门建设,充实科技干部队伍,成立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领导小组,高位统筹、高效推动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建立常态沟通联系协调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存在问题,安排部署后续工作,合力推动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组织部、人才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二)提升创新氛围

强化政府的宏观指导、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保姆式”服务思维,精简政务服务流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推行实施“免审即享”;加快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营造诚信、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行政审批局、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市场监管局)

(三)强化资源配置

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创新资源的多元配置能力。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加大普惠性创新激励力度。加大土地等资源要素向优质科创平台的倾斜支持,注重解决科技型企业的用地需求。(财政局、行政审批局、各有关单位)

(四)细化考核评价

加强对三年行动计划执行进度的监督评估,加大科技创新工作的政绩考核权重;建立科技创新评估公开制度,支持发展社会化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南通开发区创新发展指数,客观公正评估行动计划的执行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阶段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依据。(考核办、人才科技局)

附件:1、南通开发区科技招商工作指引

2、南通开发区科技金融政策指引

3、南通开发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指引

附件1:

南通开发区科技招商工作指引

依据《南通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科技招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通政办发〔2023〕11号),结合南通开发区创新发展实际,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药健康、新能源“3+1”产业链细分领域及人工智能、深空深海、尖端生命科技等未来产业方向,招引一批“有高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有高成长潜力、有社会资本关注”的科创项目和大企业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加速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科创企业,构建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一、重点科技招商区域

(一)国内重点城市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南京市、合肥市、苏州市、无锡市、武汉市、西安市、成都市。

高端装备领域: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南京市、温州市、十堰市、长沙市、株洲市、青岛市、西安市、保定市、沈阳市、长春市。

医药健康领域: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泰州市、连云港市。

新能源领域:上海市、深圳市、常州市、宁波市、成都市、德阳市、保定市、赣州市、宁德市。

(二)国外

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德国、荷兰、以色列。

二、重点产业技术方向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瞄准“3+1”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卡脖子”技术,通过“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建立南通开发区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参与产业创新研究专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大战略产品、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深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超前部署人工智能、6G通信、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业4.0系统集成、光通信、新型显示、大数据、新型电子材料、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强化引领创新锻造核心技术长板,以应用和系统领先优势补齐关键技术短板。(代表性高校院所: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电科二十八所、中电科二十九所、中电科三十八所、中电科五十五所)

高端装备。重点发展民用航空、海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高端装备细分领域的产业创新集群。在民用航空装备领域,加快研发突破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等成套设备,以及显示组件、大功率电力器件等关键技术;在海工装备领域,发展深海锚泊及动力定位控制系统、水下钻井系统、高端船用大功率低/中速环保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研发液化石油气/天然气船、大型集装箱船、特种作业船舶等高附加值船舶技术。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加快研发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集成控制等关键技术,发展基于网联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驾驶辅助级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出行用车、车路协同等技术,支撑发展体现清洁能源、持久续航、智能网联等特点的新能源汽车及配套技术。(代表性高校院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电科三十六所、中船重工702所、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

医药健康。引进和培育原料药、试剂制剂企业,发展CMO外包,延长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新一代基因编辑、新型测序、免疫调控、新型生物医学成像、新型抗体与疫苗等前沿技术,加快突破化学药、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特医食品等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品和高端医疗器械。(代表性高校院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

新能源。开发储能、新一代光伏、新型电力网络、锂电池等产业核心技术,发展新型高效率风能利用、先进生物质能、先进储能系统等关键技术。(代表性高校院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

三、重点科技招商举措

(一)深化活动招商

衔接南通市科技招商活动,常态化赴上海、深圳等科创资源集聚地区和北京、西安等科教资源丰富地区和海外重点国别组织科技招商专题活动。坚持“走出去”扩源,将科技招商工作嵌入各类招商推介、投资促进、产学研等活动,推动科技招商“季度有主题、月度有活动、周周有洽谈”。注重“请进来”挖潜,持续举办“能达杯”系列招才引智活动,积极参加“江海英才创业周”等系列人才对接活动、“通创荟”等创新创业活动、“江海创投行”等投融资对接活动,借力国家、省和先进地区的创业赛事、行业展会、项目路演等创新“赛场”,持续导入优质项目。

(二)撬动基金招商

引进、组建金融控股专业平台等投资平台,撬动国有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龙头企业参与设立专业子基金,打造覆盖科创项目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强化能达母基金的引导功能,引进和发展创业投资机构私募和基金管理人队伍,“以投带引”吸引更多科创项目落地。探索集聚股权投资基金,搭建股权投资综合服务平台,扩增开发区本级管理资金规模,推动优质资源集聚。

(三)依托平台招商

加强南通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形成吸引科创项目、聚拢科技人才的“强磁场”。发挥各类创新平台研发实力强、产业结合度高的优势,吸引关联企业、人才项目来通孵化成长。鼓励各类科创载体开展载体招商,导入上海、苏南等地区的产业扩张项目和西安、成都等地区的成果转化项目,实施“订单式”孵化。

(四)引导机构招商

依托南通科技大市场,重点引进高校院所职务发明成果和市外科技企业挂牌交易的技术成果。发挥区域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带动关联项目、上下游配套项目落户。发挥各类产业组织和商会、校友会等社团组织的纽带作用,引荐一批科创项目和领军人才。探索中介招商、委托招商、驿站招商、购买服务招商等工作机制,丰富招商的抓手举措。

附件2:

南通开发区科技金融政策指引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要加强产学研资深度结合,让科技成果及时产业化,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的支持作用,并为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实体经济支持,从而把科技创新、产业进步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金融支撑产业科技发展案例梳理

(一)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苏州高新区坚持把金融资本作为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努力探索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特色发展之路和多元化主体广泛参与的科技金融链条。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台《苏州高新区关于进一步优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创新实施办法》,同时配套制定了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池、科技贷款贴息和科技保险补贴等4项政策细则,形成“科技金融1+4”政策体系。其中,对于科技企业每年所获得的贷款贴息最高为50万元、每年保险保费最高补贴30万元,对于天使投资机构单个投资项目补贴金额最高可达50万元,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增加到1亿元。

二是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依托苏高新金控集团,规划建设苏州金融小镇,集聚各类金融投资机构720余家;整合区内各类科技金融服务资源,搭建集政策申报、科技贷款、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建江苏省科技企业融资路演服务中心苏州高新区分中心(债权路演平台),帮助区内企业融资。

三是打造特色融资产品。在开展省级“苏科贷”与市级“科贷通”业务的基础上,针对中小微科技创新企业、成果转化、医疗器械企业等个性化需求,推出“高新贷”“科技成果转化贷”“融医贷”“数字贷”等金融产品;采用“投贷联动”方式,通过银行、投资机构、政府风险共担模式,提供专项银行信贷及金融综合服务。

四是做优科技金融服务。以“苏科贷”产品为试点,推出“三天续贷”服务模式。通过评审前置、线上备案等优化服务举措,对符合条件的续贷企业3天之内办结续贷手续,帮助企业缩短资金周转时间。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与“科技企业首贷服务中心”,并进驻苏州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一站式便利服务;同时在园区内各板块设立服务站点,形成分布式服务运作模式,实现服务全覆盖。

(二)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多措并举畅通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金融供给与企业需求、科技创新与金融赋能的链接,形成独具特色的科技金融“园区模式”,引领科创和金融同向高质量发展。

一是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金融产品,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的金融信贷创新产品体系,以贷款风险共担模式,增强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授信的信心,鼓励银行为中小型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针对不同科技型企业的需求,通过园区风险补偿机制,推出“苏科贷”“科技贷”“园科贷”“扎根贷”“知识贷”等特色化科技金融产品。

二是打造“园易融”服务平台。园区搭建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园易融”,高效连接资金需求侧和供给侧,提供“债权+股权”“线上+线下”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服务供给从以银行为主拓展到股权机构、保险、担保、金融租赁等领域。平台集聚了银行、基金、保险、担保、金融租赁等9大类250家金融机构、600位金融顾问和150款金融产品,借助云网实现普惠金融和金融“门诊”,实现园区企业需求与金融机构服务24小时全流程在线对接;并嵌入园区“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模块,实现与政务大数据的连通融合。

三是设立科创基金。园区积极探索完善新兴产业财政投入收益模式,以有限合伙方式设立园区科创投资基金,由财审局发起,领军创投担任有限合伙人,对基金进行管理,聚焦园区三大新兴产业领域,采取直投或拨投结合的方式,支持具有技术先进性、产业带动性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质科技项目,同时通过形成基金投资收益增加园区财政收入,提升园区财政“造血”功能。

二、头部风险投资机构招引参考名录

序号

   

名称

   

1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

   

2

   

GGV纪源资本

   

3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

   

4

   

五源资本

   

5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

   

6

   

经纬创投(北京)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7

   

真格基金

   

8

   

启明创投

   

9

   

创新工场

   

10

   

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

   

11

   

达晨财智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12

   

高榕资本

   

13

   

联想创投集团

   

14

   

今日资本

   

15

   

海纳亚洲创投基金

   

16

   

北京顺为资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7

   

源码资本

   

18

   

德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19

   

君联资本

   

20

   

BAI资本

   

21

   

多尔投资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22

   

高瓴创投

   

23

   

北极光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

   

24

   

愉悦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5

   

峰瑞资本

   

26

   

蓝驰创投

   

27

   

软银中国资本

   

28

   

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

   

29

   

云锋基金

   

30

   

光速中国创业投资基金

   

附件3:

南通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指引

一、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经验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产研院)是江苏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初步构建了集创新资源、产业需求和研发载体于一体,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生态。截至目前,江苏产研院在先进材料、能源环保、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领域布局建设了70余家专业研究所,并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了200余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一)采取“院所+企业”的协同运营模式

江苏产研院实行“院所+企业”的运营模式。院本部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主要负责科技资源引进、专业研究所建设、重大研发项目组织等,技术研发功能主要由专业研究所承担。全资设立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省财政给予公司10亿元注册资金以及1期3亿元资金,主要用于专业研究所投资、海外平台投资、引导基金投资等;企业运作使院所投资、平台投资等市场化工作开展更加顺畅,从而在竞争中提高决策效率和灵活性,抢抓机遇。

(二)“加盟”与“共建”相结合的研究所建设模式

江苏产研院围绕省内各地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需求,以加盟制或共建制建设专业研究所。研究所主要开展合同科研和技术转移工作,产出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成果。加盟制专业研究所。江苏产研院面向全省遴选研发机构加盟成为专业研究所,遴选条件为具备创新能力、地方政府接受、具有技术转移部、成立理事会等。加盟研究所预备期一年,期间培育支持经费约500万元。考核转正后,可享受省级研发机构待遇、经费支持与平台服务等。共建制专业研究所。江苏产研院以项目经理制面向全球选聘一流领军人才,按照“多方共建、多元投入、混合所有、团队为主”的创新模式与地方政府(园区)、项目经理共建研发载体。“加盟”与“共建”相结合的模式,在充分调动省内现有的创新载体同时,填补了省内某些领域的创新载体空白。

(三)深度挖掘企业创新需求,对接全球资源

江苏产研院与企业以非独立法人形式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专门从事产业关键技术战略研究,挖掘、凝练企业技术难题或需求,对接引进全球创新资源开展应用研发及集成创新。江苏产研院负责对承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的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指导,训练企业相关人员将企业技术难题凝炼成精准的科技语言,并以技术难题中企业投入不低于80%为标准,评判企业技术难题的真实性。技术需求凝炼完毕后,江苏产研院建立商业机密、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措施,利用创新网络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寻找解决方案。

(四)“拨投结合”的产业化项目支持机制

江苏产研院对于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拨投结合”的项目支持机制。针对有前瞻性、引领性和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项目,在立项前探索实行同行尽调评估模式,了解团队在业界影响力和实力;通过项目经理培育和充分尽职调查,以科技项目立项,发挥财政资金在创新项目中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承担创新项目研发风险,让团队专心开展研发攻关;在项目进展到市场认可的技术里程碑阶段进行市场融资时,将前期的项目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参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和退出。

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启示

(一)实行项目经理制,激发团队主观积极性

专业研究所实行项目经理制,产研院赋予项目经理组建研发团队、决定技术路线、支配使用经费的充分自主权,指派专人服务项目经理团队,提供专业化的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论证以及项目落地资源对接等服务,帮助项目经理完善团队结构、明确首批研发项目等。项目经理获得更多自主权,按照自身节奏把控项目进度,能极大激发项目团队的主观积极性。

(二)实施“拨投结合”模式,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探索实施“拨投结合”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中的引导作用,并保证团队在项目发展中的主导权。在应用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中试阶段,对项目实行同行尽调评估,先以科技项目立项支持,解决创业早期难估值和研发资金需求难确定、项目融资市场失灵的问题,保障团队在项目早期研发与运营的主导权。在项目社会化融资阶段,则转为投资。

(三)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放大产学研协同效应

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有行业影响力和上下游企业带动整合能力,能够提出引领行业发展、具有产业共性和代表性的技术需求。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通过战略研究、技术路线图制作,提炼征集企业需求,加强创新需求端与供给侧的交汇,充分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开展应用研发及集成创新合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持续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常住人口34.6万人,先后获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中国服务外包集聚园区、江苏省利用外资转型发展示范区、首批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等2个国家级荣誉。在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排名第21位,创历史新高,较上年跃升18位。近年来,开发区正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药健康和新能源等“3+1”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以“四主一最一中心”为定位,以做大总量、提升质量、调优结构为目标,全力建设贡献更大、活力更强、能级更高的长三角一流开发区。营商环境:制定推动经济整体好转“31条”政策,出台支持服务外包、数字文创、楼宇经济、软件信息产业发展四大专项政策,常态化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累计兑现资金超1.2亿元。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全面落实市优化营商环境新66条,实施开发区打造“营商环境最高地”创新提升行动35条,近20个特色创新举措转化为企业受益成果。高效调度经济运行,全力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定增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亿元,增长11.6%,其中税占比88.9%,列全市第一;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2%,高于全市平均0.4个百分点;全部开票销售收入3626.8亿元,增长8.5%,高于全市平均4.2个百分点,列全市第二;其中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005.2亿元,增长4.3%,服务业开票销售收入1516.5亿元,增长14.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3.86%,列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230.6亿元,增长4.8%,其中工业投资142.6亿元,增长51.6%,高于全市平均50.7个百分点;社消零299.7亿元,增长5.2%;外贸进出口额686.7亿元,总量列全市第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药健康和新能源“3+1”主导产业,总体产值增长12.61%;积极布局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新增百亿级企业2家,新增50亿级企业3家,税收超亿元企业达18家。举办2023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IP研讨会;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报会企业1家、辅导备案企业3家、股改企业4家、入轨企业5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居全市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2件,居全市第一;获评新一轮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推行“4+3+N”科技招商机制,招引人才科创项目146个,净增高企52家;举办“能达杯”人才科创路演、2023清华大学“南通周”等活动,申报国家级海外人才109名,13个项目入选市“江海英才”,17个项目入选省“双创计划”,中天精密获省人才攻关联合体立项,南通先通院项目入选省“登峰”计划;能达BEEPLUS创智天地加快建设,能达生物医药科创园投入使用,科技大市场对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南通产研院运营质效持续提升;开发区入选“省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天时科创园入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综保区三期验收如期完成,实现全域封关,全年完成进出口货值176亿元,其中跨境电商“1210”货值10亿元,规模全省第一。持续深化与城固对口协作,与中西部7家国家级经开区签订园区合作共建协议。控股集团、炜赋集团市场化转型彰显新成效。民生环境:1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按期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开展卫生健康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启用具有国际商保结算功能的瑞慈国际医疗中心,“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正式运行;开发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出台《困境家庭救助试行办法》,根治欠薪考核列全市第一。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积极化解行政争议,行政诉讼败诉率全市最低;推进区、街、社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成效明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效推进全市一审涉外民商事审判集中管辖改革,受理涉外商事案件63件;建立南通首家知识产权检察综合保护工作站。大力开展信访攻坚化解行动,组建全市首家“12345工作专班”,平台办理满意度不断提升。实施基层社区安全治理“三力”提升行动,38个社区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城市公共安全体系逐步完善。加强城市长效管理,文明城市创建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年PM2.5浓度为25.8微克/立方米,在全市七个国控站点中排名第一;优良天数比例达82.6%;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巩固“无异味园区”建设成果,全面启动“无废园区”创建;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国家首批化工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管控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获评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园区动态
优惠政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