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招商网络> 正文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部署要求,聚焦产业强市建设,推动我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全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到2026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数智化、专业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在产业规模、结构、质效、集聚度、竞争力和辐射能级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打造成区域领先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地。
——规模显著提升。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提高。到2026年,全市规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年均增速达9%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5%左右,净增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550家左右。
——结构加快优化。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领域对服务业发展贡献进一步增强。到2026年,全市规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达75%左右。
——质效大幅提升。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到2026年,省级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典型达10家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上市取得突破。
——集聚效应凸显。提高特色楼宇的专业集聚程度,增强功能配套、专业服务能力,形成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孵化壮大的生态环境。到2026年,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单位(集聚区)达20家以上,亿元商务楼宇10座以上。
二、重点领域
围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八大重点领域,从技术创新、专业服务、要素支撑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壮大全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和能级。
(一)科技服务
拓展制造服务链条。以研发设计、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等作为重点发展模式,引导制造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延伸服务环节,提供系统性、集成性和定制性的解决方案。鼓励链主企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基于自身的制造、技术、产品、服务、市场等优势,加强与其配套企业深度协同,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赋能型、转化型、协同型和系统型服务。鼓励孵化平台、研究院、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各类产业服务平台积极参与制造业分工,增创细分领域服务型制造新优势。〔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以下任务均需各地落实,不再列出)〕
提升研发孵化服务。鼓励支持现有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强与国内科技创新领军企业、高能级研发机构合作,协同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速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标准建设标杆孵化器,引导科技孵化行业向专业化、精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力争科技孵化优良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6年,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达5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
做强工业设计服务。加快提升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智能设计、交互设计等新型工业设计模式。培育工业设计骨干领军企业和领军人才,加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强化工业设计载体创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业设计中心。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设计创新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分设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和设计院,积极争创省级以上试点示范品牌。支持制造企业与高等院校、设计机构开展设计应用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持续推进“工业设计进千企”活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做大知识产权服务。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加快引育一批高端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一批知识产权重点企业和服务品牌。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维权、运营等专业服务,提升专利转化运用效能,促进知识产权与产业融合发展。鼓励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发展,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信息查询、信息检索、事务咨询、公益培训、政策宣传等公共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做精检测认证服务。发挥检验检测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技术支撑作用,为企业提供新品研发、技术攻关、产品检测、标准认定、认证认可等优质服务,以先进检测能力牵引带动重点制造业发展。建立服务“343”创新产业集群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重点提升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冷链物流等优势产业检验检测能级,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行业检验检测中心。鼓励认证机构拓展新领域,提升认证整体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二)现代物流
建设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聚焦商贸、物流、交通、金融、信用等重点领域,打造农产品农资、能源产品、矿产品原材料三类骨干流通走廊,加快融入“支点城市+骨干走廊”国家现代流通网络。持续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等多式联运发展,加快中欧班列集结示范工程建设,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发挥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综保区、保税区、国际邮件互换局等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外贸创新发展。到2026年,全市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多式联运企业达80家左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商务局)
强化枢纽经济发展。强化“枢纽+产业”,推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物流枢纽和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配套建设临港、临空产业园,发展枢纽紧密型、偏好型、关联型产业,增强国家物流枢纽内生动力。强化“枢纽+数字”,推动枢纽数字化发展、智慧化转型,大力提升物流枢纽运营效率。强化“枢纽+冷链”,充分利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政策优势,打造淮海经济区农产品冷链物流核心枢纽、华东重要的生鲜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农产品采销中心。(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委、商务局)
大力培育物流主体。积极对接引进央企及大型民企参与我市枢纽建设投资和开发运营,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物流项目。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头部物流企业入驻枢纽园区,鼓励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在徐设立区域性总部、分拨配送中心、结算中心等。加快培育一批本土综合型、专业型A级物流企业。到2026年,新招引落地6家以上国际国内物流头部企业,新培育形成10个以上全程负责、一体化服务的龙头骨干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委、商务局)
(三)金融服务
建强金融服务中心。依托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优质金融机构入驻,构建牌照齐全、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提升区域金融服务能级。力争2024年签约入驻金融机构和总部企业180家左右,2026年签约入驻260家左右。(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人民银行徐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徐州监管分局)
拓展“产业+金融”。增强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信保基金、中小企业应急转贷基金等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支持。深化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合作,为优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供上市培育、专业培训、联合研究、推广展示等服务。充分发挥期货公司服务优势,为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提供价格发现、套期保值、资源配置等服务。构建我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品牌,推动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到2026年,新增本地持牌金融机构10家左右。(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人民银行徐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徐州监管分局)
发展“科创+金融”。围绕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创企业需求,积极发展资本多样化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为科创企业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助力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高成长型企业加速发展壮大,到2026年,培育一批区域知名的风创投(基金)投资机构。(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科技局、财政局、国资委、人民银行徐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徐州监管分局)
(四)人力资源服务
打造智慧人力资源服务。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推动招聘、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劳务派遣等业态提质增效。积极利用新技术,拓展职业培训服务新模式,围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产业金融等重点服务业领域,加大高级管理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力度。(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培育优质主体品牌。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力资源企业创新服务产品,建设专业化、行业化服务品牌。支持人力资源机构与企业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深化与高校就业对接,通过就业辅导、专业对接、专题招聘等方式促进就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认定活动,培育形成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品牌。(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建设区域人才市场。鼓励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人力资源园区,积极引进和集聚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核心竞争力,延伸服务领域,提高创新能力,优化服务项目,开发服务产品,把园区打造成为区域服务产品齐全、专业化程度强、技术含量高的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基地。(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五)商务会展
大力培育会展经济。依托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奥体中心、大龙湖国际会议中心等载体,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对接举办全国流动展,承办与我市产业关联度高、行业影响力强的专业展,吸引规模大、知名度高、集聚性强的消费展,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赛事。大力引进国际知名会展企业、境内外专业组展机构、国际品牌重要展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责任单位:市商务局、文广旅局、体育局)
做强会计和法律服务。加强国内外高端事务所引进,吸引实力强劲的大型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落户,引进和培养行业优秀人才。积极培育徐州地区优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引导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化发展,培育知识产权、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细分领域专业化品牌。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法律、财税集聚发展产业园区。(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司法局)
发展广告代理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中型广告公司、专业广告公司、新媒体公司,培育发展广告市场研究、营销企划、广告创意、媒介投放、效果评估等高端环节,鼓励支持广告服务企业和文化创意、高新技术企业的互动合作。(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商务局)
拓展企业专业服务。围绕为我市特色和主导产业提供专业化、特色化服务,重点推进信息咨询、投融资咨询、管理咨询、营销咨询、专业培训、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等专业服务业发展,推动专业服务扩大规模、提升品质,不断形成区域辐射。(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
(六)软件信息服务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等建设,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深入推进5G网络规模化部署,巩固提升国家“双千兆”城市建设成果,加快工业制造、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5G虚拟专网建设,不断增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到2026年,全市5G网络连片优质覆盖。(责任单位:市工信局、通管办)
大力发展软件开发服务。支持优势企业研发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工业软件APP的谱系化和集成技术。支持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淮海大数据产业园等发展信息安全与服务研发、网络与边界安全、终端与数字内容安全、工控安全等信息技术产业。支持信息化项目应用创新,在数字安防、智慧政务、智慧校园、智慧交通、智慧粮仓等方面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到2026年,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规模15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数据局)
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大力推动数字产品服务、技术应用、要素驱动等细分领域加速发展。探索区块链、5G应用、6G研发、类脑智能、量子计算、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和服务产品在我市落地发展,培育面向未来的数字产业新引擎。到2026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10%,数字经济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责任单位:市数据局、工信局、发改委)
(七)绿色低碳服务
培育拓展“双碳”服务。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低碳节能和绿色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各类专业化节能技术和服务升级。鼓励双碳服务机构与国内外知名碳认证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创建一批高水平的质量认证服务平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等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碳达峰试点城市和试点园区,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到2026年,累计培育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0家以上、绿色园区4个以上、绿色发展领军企业2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
壮大节能环保服务。积极发展工业企业节能诊断服务等专业服务,推动合同能源、碳交易发展,培育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节能审计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升级绿色环保服务,积极发展环境咨询、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审计、排污权交易等新兴服务。(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工信局)
(八)批发贸易
扩大重点产品贸易。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持续扩大工程机械、光伏组件、电动三轮车、纺织医药、板材家居等优势产品出口规模。支持“343”创新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主辅分离”,培育发展一批集产品供应、仓储配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于一体的批发商、运营商。(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信局)
建设大宗交易平台。围绕工业品原材料、煤炭、粮食等重要商品,打造一批特色商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交易交割、分拨分销、集采共配、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搭建面向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
交易服务平台。优化大型市场发展布局,推动专业批发市场提升能级,重点打造工程机械后市场等工业品交易平台。积极发展平台型批发商,引进知名电商平台、电商企业、进出口企业及大型贸易企业,带动批发业提档升级。(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扩展国际贸易空间。加快推进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支持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巩固提升全球贸易市场份额。鼓励企业提高以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对外贸易新优势,加快建设国家级离岸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和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市。(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三、重点任务
聚焦我市具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和细分行业,加快推进服务业补短板、拉长板、建优势,实施招大引强、数智赋能、总部汇聚、楼宇提升、平台发展、园区提质、企业服务、政策汇聚等八大重点行动,组织推进方案实施。
(一)招大引强行动。瞄准产业链与生态链中的旗舰型、基地型、领军型、总部型企业,加大高端企业、优质项目招引力度,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档升级。强化专业队伍招商,组建精干招商团队,强化主导产业发展研究,锻造一批懂产业、通政策、善谈判、会协调的招商队伍,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察外情、知市场、明需求,大力开展前瞻性招商、超前性引资。围绕短板领域招商,聚焦我市生产制造领域,按年度制定招商滚动计划,形成系统安排、接续实施、持续更新的储备机制和良性循环体系。拓宽路径扩大招商,积极运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协会招商、会展招商、专业中介招商等多种方式,招引更多优质企业。鼓励运用市场化手段,通过参与企业并购、增资扩股、股权投资、增发配股等方式,推动、吸引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资源在我市落地。(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广旅局、数据局、财政局、国资委)
(二)数智赋能行动。坚持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能级提升、业态更新。优化数字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以淮海数字经济产业园、珠山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为核心的数字产业集群,鼓励支持各园区形成各有特色、优势互补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新格局。强化产业数字化应用,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支持服务业企业拓展数字化示范应用场景,深化在零售交易、生活缴费、智慧出行、无人配送、健康娱乐、政务服务等场景试点应用,提升深地空间利用、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数字化应用水平。丰富数据要素场景应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建设行业数据大脑,推动行业数据共享应用,培育和引进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推进具有徐州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高细分领域专业化服务能力。(牵头单位:市数据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教育局、卫健委)
(三)总部汇聚行动。完善总部经济政策服务体系,推动总部经济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做大现有总部,鼓励支持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区域级总部企业,依托“网、云、链”等新基础设施,提升其国际化、区域化辐射能力。到2026年,年均辅导上市企业10家以上,累计新增上市企业10家左右。突出增量总部,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强,招引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总部、区域性总部,以及投资、研发、运营、销售等功能性总部。培育后备总部,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向总部化转型,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战略合作和企业并购等形式向外拓展市场,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到2026年,全市认定总部企业200家左右,总部集聚区(园)达13个左右。(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工信局、商务局、科技局、交通运输局、国资委、住建局)
(四)楼宇提升行动。以楼聚产、以产兴城,不断提高楼宇企业入驻率、经济效益、税收贡献度。增强管理运营水平,引导楼宇运营管理机构从物业服务向客户服务转变,从基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从传统建设向智慧化建设转变。鼓励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对楼宇实施整体集中管理,在楼宇产业、企业导入、品牌塑造、环境提升、增值服务等方面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打造专业特色品牌楼宇,突出楼宇产业定位,有序推进业态混、杂、散、乱楼宇规范治理,指导楼宇运营主体把关引进项目产业方向,鼓励楼宇运营主体开展“腾笼换鸟”“二次招商”,打造具有“一楼宇一特色”的专业楼宇。提升楼宇智慧化水平,强化新建楼宇智能化绿色化设计要求,提升新建楼宇开发品质,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建设专属定制楼宇。开展存量老旧楼宇提质升级行动,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推动老旧楼宇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改造提升。(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国资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五)平台发展行动。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促进我市平台经济加快发展。强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检测认证、应用示范、人才培养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机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重点提升省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服务能级。打造平台示范应用场景,推动工程机械、光伏等产业龙头企业应用物联网、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建设一批以企业为核心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支持电商平台发展,重点发展面向重点行业的垂直工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跨境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综合性工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商贸流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搭建消费电商平台,建设一批综合性智慧物流服务平台。鼓励会展、文旅、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探索平台型发展新模式。(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商务局;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工信局、文广旅局、住建局、司法局)
(六)园区提质行动。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能级实效。建强一批特色载体,大力推进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专业园区建设,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完善各类基础配套,推进一批具有新质生产力属性的企业落户经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能力。盘活一批低效载体,充分利用城市更新和政府专项债政策,加强低效产业用地治理和低效楼宇资源更新改造,加快实施“二次创业”,推动存量低效资源焕发生机。推动集聚区提档升级,推动集聚区内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增强集聚区要素吸附力、产业支撑力和辐射带动力。(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七)企业服务行动。以助力企业发展为核心,着力优化服务推进工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加强供需对接,打造淮海经济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徐州市综合性企业服务平台等供需对接平台,开展企业上下游对接服务活动,推动供给方提供优质服务产品,满足需求方共性和个性化需求。强化包挂服务,市、县两级领导牵头“一对一”包挂服务重点行业,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交通运输、原材料采购、返岗用工等实际问题,针对性制定、推进惠企政策落地。创新赋能服务,促进大型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检测认证机构等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实验试验、检验检测、资源共享、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等技术服务,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数据局)
(八)政策汇聚行动。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八大重点领域,重点在财政、人才、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优化财政支持方式,落实国家支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运用股权投资、融资增信、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等方式,加大对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代表产业发展前沿和引领产业创新的项目支持。加强对企业人才支持,推进“彭城英才计划”落地见效,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引进。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支持申报彭城英才计划,按照相关人才政策给予奖励。创新土地资源配置,鼓励采取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土地等方式,加大对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集聚区和领军企业的用地支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工作,日常协调工作由市发改委负责。各地各部门建立联合会办协调工作机制,会审办理优化提升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市级相关部门强化指导,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加强对产业集聚、企业培育和项目建设等事项的政策支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会同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监测分析。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运营情况统计监测与数据信息共享,围绕重点行业、重点指标,开展体现发展特点的统计分析,定期发布行业发展报告。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重点企业监测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责任单位:市统计局会同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工作考核评价机制,
重点考核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业态层次、创新发展等情况。加大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工作先进单位(个人)可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强化落实监督,实行方案考核结果与绩效考评挂钩机制。(责任单位:市考核办会同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来源:招商网络
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
2024-10-26徐州市促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4-10-26江苏新沂经开区以商招商背后的“谷川模式”
2023-05-23谷川联行助力行业龙头建华建材落地徐州沛县
2021-07-29招商局长支招:如何成为政府招商业务高手?
2021-05-26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政策
2020-03-04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2020-03-04关于印发《新沂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的通知
2019-05-132018年双塘镇政府工作报告
2018-08-19徐州顺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18-03-15